2013年3月31日,由大連乾豪動漫主辦的“動漫企業經驗交流會”在乾豪投資辦公樓內召開。臺灣動畫產業泰斗級人物¬——西基動畫總經理施文祥先生一行、乾豪投資董事長王曉明先生、乾豪動漫藝術總監李剛先生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約20名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雙方通過本次會議友好暢談,尋求合作機會,對企業在建立、發展當中的問題、經驗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與我們最初印象里歐美電腦動畫大師們的奔放熱情完全不同,施先生沉靜、文雅、侃侃而談。這里轉載一篇關于施先生的小傳,以表達我們的敬意。
二十多年前,當施文祥離開臺灣前往日本專門學校進修的時候,他的身份還是樂團的吉他手,心里懷抱著的還是一個音樂的美夢。然而人生的際遇就是這么樣的奇妙,當時已經玩了十年音樂,才二十出頭,月收入卻可以達到五萬元的施文祥,在日本學了一陣子的計算機音樂之后,偶然間轉到了計算機動畫之路。從此,他演奏的不再是手上的吉他,觀賞他演出的對象,也不是pub或西餐廳里的觀眾,據他自己說,他現在是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而這個樂團所演奏的,是世界上最奇幻燦爛的,名為計算機動畫的「交響樂」。這是一個從一只蝴蝶開始的美麗樂章。
今天的施文祥,是臺灣首屈一指的西基計算機動畫公司的董事長。在二○○八年上映的3D動畫電影《星際大戰:復制人之戰》,片尾那一連串的中文姓名拼音,讓全世界認識了這個來自臺灣的動畫團隊,星際大戰系列導演喬治.盧卡斯甚至買下了西基動畫四十九%的股權,成為西基最長久也最穩定的合作對象,顯見這個團隊優異的專業能力。
今日看來光輝的成就,過去卻是連想都沒有想過,因為「計算機動畫」這四個字,在施文祥年輕的時候,還是臺灣人(包括他自己)聽都沒有聽過的名詞。學生時代就常和職業樂團同臺演出的施文祥,也曾是有薛岳共同演出的幻眼樂團的一員,穩定的表演邀約以及收入,讓他覺得自己可以一輩子活在舞臺上。
當時的他把音樂分成了兩大部分,接演幻眼樂團的工作,是做自己理想的音樂,但商業性的演出他也不排斥,施文祥以兼顧理想與現實的方式,沈浸在音樂的世界里。一直到他前往日本,在YAMAHA學校學寫音樂的計算機程序時,隔壁教室的老師說「原來玩音樂也要會寫程序啊?那你要不要寫寫看動畫的程序?」就這樣,原本連計算機都不太擅長的施文祥,嘗試創作了自己的第一個動畫,一只飛舞的蝴蝶。而當時那位不知道是慧眼獨具,還是真的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為施文祥推開動畫這扇大門的老師,就是現在國際知名的動畫導演――河口洋一郎。
引導一個人人生之路的種種緣分,應該有著一種神秘的力量吧。當時施文祥其實只是覺得有趣,「為什么在計算機上操作一下,就會有畫面產生啊,我覺得這個真的太好玩了!」談起這段過往,施文祥形容為「鬼迷心竅」,他真的想不通自己為什么會在音樂教室上課,卻被隔壁教計算機動畫的老師吸引過去,還就此跨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當他寒暑假回到臺灣和音樂圈的朋友見面時,朋友問起他在做些什么,施文祥的回答讓音樂人跌破眼鏡,「我在做計算機動畫。」當時臺灣沒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甚至連施文祥自己,也沒有就此奠定「這輩子就是要做這個」的志向,他只是單純覺得有趣、好玩,就像一個到異地旅游的旅人那樣,看到一切都覺得新鮮。「大不了,做不下去時,總可以再回來做音樂!我應該餓不死吧。」就這樣,懷著一種探險跟游戲的心情,他開始學習計算機動畫,回臺灣后,也嘗試用這個技能謀生。
當時的臺灣不太有人知道計算機動畫可以做些什么,初期使用最多的是電視廣告,尤其是露出品牌時,用動畫把品牌做個小小的翻轉或者跳躍變化,感覺起來就蠻炫的了。但施文祥靈敏地覺察到「這個東西(計算機動畫)一定可以做很多事。」當時計算機動畫的主要功能還是在幫助客戶將他們的產品做生動寫實的表現,因此計算機動畫工作者往往會接到不同的客戶,例如當時最常接到工程和建筑案,完全沒有這方面背景和知識的施文祥就會非常用功地鉆研相關書籍數據,讓自己進入到客戶的專業領域里,才有本事把客戶的建案或者工程用仿真動畫呈現出來。
對動畫業者來說,動畫本身日新月異的技術是一門學問,而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又涉及多樣學也學不完的不同領域;動畫本身既是主角又是配角的多元身分,讓樂于學習的施文祥總有一股趣味盎然的工作心情。
他最早先是加入一家為日本作游戲卡的小公司,一年后,跟在那里結識的同好合伙創業;這個由好友合力湊出七百萬資本額,空間還不到五坪的小公司,就是今天的西基動畫。
施文祥說,將公司取名叫做西基,就是計算機動畫(computer graph)的英文縮寫CG的發音,只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聯想,卻又像一個預言那樣,預言了在今天的臺灣,想到計算機動畫,就會想到西基。西基動畫成立時,計算機不僅價格高昂,體積也相當龐大,他們合買一臺計算機后,辦公室放不下足夠的桌椅,于是幾個股東竟然只能分三班制輪流上班,施文祥常常輪到大夜班,做到天光大亮才回家;等到又加上一張工作臺之后,空間擠到一次只能有一個人縮著小腹、貼著墻壁走過去,那場景,施文祥至今難忘,「每次跟幾個老同事聊起這段,都覺得超好笑啊!」回想起當時,施文祥大笑起來,表情里卻有著無限懷念。青春的拮據似乎早已成了日后的養分。
臺灣愈來愈多人認識計算機動畫,西基也不再只是作工程的仿真或其他產業的廣告,而開始專攻卡通、電影與游戲,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類別,從創業時代開始,同事之間累積下來的革命情感,以及團隊的精神,仍然沿襲下來成為施文祥領導西基的核心概念。「要進入西基,一定要有團隊精神。」施文祥強調,「動畫作品的每一秒都是一整個團隊合作的成果,沒有人一枝獨秀,每個人都要懂得協調、還有跟別人溝通。」
許多人將動畫想象成藝術作品,想象工作其中的人都是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但是施文祥卻認為動畫產業如同一個交響樂團,其中有作曲家、指揮、樂團,樂團里也有不同的樂手,每個角色都要各司其職,也都各有其重要性;他說,盡管動畫作品的原始創意可能是來自一個藝術家,然而 要把創意實現出來,讓那些心中想象的人事物景觀,不僅僅是躍然紙上,還要在大屏幕上栩栩如生的呈現,需要的是一個有實踐能力的團隊。「創與作,缺一不可。」施文祥強調,「好的人才,總是在『作』的過程中,累積自己將創意實現出來的能力,如此,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創作人才。」
施文祥對創作的看法,也影響到他對臺灣動畫產業人才養成過程的觀察和期許。他鼓勵學生們不要一開始就想當導演、當編劇,「動畫就像一個電影,一個成功的導演或編劇,他一定是從場記干起的。實作經驗的累積,會讓一個人真正被磨出創意的能量與實踐的能力。」多年來,施文祥就像一個「動畫傳教士」一樣,不斷在各地傳遞這樣的信念,提醒學校也提醒學子,想要在動畫產業有所成,一定要先練好基本功,從「作」之中鍛練「創」的能力,要能吃得起實作的苦頭。
當年的偶然之所以能夠變成二十年后的必然,施文祥自己也走過了長長的磨練之路;走過理想與現實交織取舍的路;聽到樂音飄過時,施文祥偶而也會問問自己,當年沒有繼續走音樂的路,現在后悔嗎?
「不會,因為動畫這條路太好玩了 。」當年在樂團里,他是樂手之一,表演位置是吉他手;在西基的動畫世界里,他是交響樂指揮,「負責讓每一個人的才華淋漓盡致地被呈現出來,」更重要的是:「整個演出是和諧的,是美好的,是能打動人的。」